广西武宣有座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承载着曾经

容颜慢慢褪去,仍旧静静等待——这是广西武宣县三里镇老街古戏台的守望。这个老戏台,建于年,是广西遗存的古戏台中较少建在圩场的戏台。那时,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群众乐于看戏,演员免费演戏。每逢登台,观者多达千人。而今的新一代,唱的是流行歌,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古戏台鲜有人问津。屋檐下清晰可见的雕花,年代久远的镂花屏风,以及斑驳可见的壁画,似乎还在诉说一台远去的古戏……

从现在的广西三里街活动广场出发,绕过装修一新的北帝庙,走过一段破烂的青石板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砖旧瓦搭设的圩场。圩场位于两排居民铺子中间,戏台就伫立在圩场中间。说是戏台,其实已经没有戏子,许久没有戏上演,更没有边吃东西边有滋有味看戏的观众。除了老街居民偶尔经过,这里已然没有昔日的繁华热闹。唯独同在一条主轴线上的北帝庙隔着老圩场与它相望。

在北帝庙里做社的老人说,北帝庙和戏台应该是同年代建起的,就像一对青梅竹马,舍不得对方,彼此默默守候。

回忆里古戏声声

据史料记载,广西武宣县从明至民国时期,三里、桐岭、二塘等乡各有一个戏台。三里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年),是目前广西武宣县保存完好的老戏台之一,也是广西遗存的古戏台中较少建在圩场的戏台。

然而,为什么古戏台不建在宽阔的角落里,而建在狭窄的圩场之内?在戏台边住了一辈子的林奎芳老人回忆,前辈老人说,这个圩场是林氏家族所建,建圩场时就建了宗祠与戏台,以便族人和赶圩的人看戏。

“看戏咯,到圩场看戏咯……”在林奎芳的记忆中,以前圩场周围都铺着青石,每当夜幕降临,忙活了一天的邻里相约赶来看戏,近的从家中搬来凳子,远的只能站着,你挤我,我挨你,讨论着晚上又有哪出好戏上演。“当年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跟着大人跑来看戏。”林奎芳说,儿时看戏图的是人多热闹,后来看多了便也上了瘾,觉得好看。

昔日古戏台前的圩场卖水果蔬菜,戏台后面的圩场卖家禽牲畜。由于戏台在圩场里,唱戏的演员间歇时可去买点小吃。据说有一回,一个演秀才的演员吃完东西忘了上妆就上场,满口食物张嘴就唱,台下观众笑成一团。有的从农村挑猪仔来卖,看完戏,竟忘了哪笼猪仔是自家的。

林奎芳说,三里最有名的是彩调戏,那时大多是唱《刘三姐》,很好听。从三里的彩调到广东的粤剧,还有很多老戏,都以当地方言演绎。每逢登台,观者数百人直至上千人。而戏团人也多,总共20多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一应俱全。面对每晚热情的观众,戏团几乎都免费给乡邻唱上两个小时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唱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就不唱了。”林奎芳说,现在年轻人唱的都是流行歌,没有人接班了。老戏有些人还会唱,要上台已经不行了。有男的唱生角,可没有女的唱旦角。讲述中,我们能感受到林老的些许失落。

古戏台无人问津

当天来到戏台边上,戏台上铺满了劈好的柴火。戏台下方,堆积着满满的木头,一位中年人正认真劈柴。

戏台分两层,下一层用青砖修筑。上一层为木质构架,属于常见的砖木结构。

下一层有一个房间,两个门。房间主要是供戏子化妆之用,木门紧闭,生锈的锁头述说着那段飘着胭脂味的岁月。房间里布满了灰尘,因为许久没人整理,里面变成了杂物间,东倒西歪摆满了旧物。从侧门上去便可进到上一层,上一层分戏台和后室两部分。

戏台最显眼之处,要数中间的位置。戏台与后室中间以镂花屏风间隔。前面是舞台,后台则用来存放道具、休息以及化妆排练。虽然屏风作为前后台的间隔,却十分讲究。屏风的上方是一副精美的壁画。画面内容为“郭子仪拜寿”,画中人物虽然历经几百年,却仍旧斑驳可见,栩栩如生。在屏风的两边,有木刻对联一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似乎在阐述着戏里戏外的繁华与美好。“以前还有一副出名的对联:登妙高台可幸观一日流传千古事,微哥舞步有声有色万人跻听八音谐。”林奎芳回忆说。

戏台的房檐,也精雕细刻着各种花纹人物,有小孩蹦蹦跳跳,有佣人给主人摇蒲扇……所有的一切,都与周围雕刻的花花草草相映成趣,好不热闹。

戏台的瓦片,虽经历风雨,仍完好如初。附近的居民说,古戏台瓦片陈旧破碎,他们重新检视修葺。居民们用行动默默地守护着古戏台。

古圩场周边很少见有居民往来,只是老屋里偶尔走出一两位老人,独自坐在门口望着古圩场和戏台,似乎在回忆曾经的那段繁华。一些老人说,居民大多搬到新区了,古圩场也已荒废。

历经多少风雨沧桑,古戏台上所留下的历史痕迹还有那些有趣的“戏外戏”,只能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而今的新一代,已经有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期盼何时能够将古戏台修缮,将古戏重演?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5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