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城西防洪堤风雨亭背后那些你不得不知的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在藤县县城河西防洪堤堤顶,有几处便民的风雨亭,从藤州大桥处到大冲口旧林业局处,各亭命名分别为“孝通亭”“登俊亭”“得隽亭”“通津亭”“镡江亭”“回龙亭”“龙巷亭”“谷山亭”。各亭命名皆有来头,与藤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

孝通亭

龙母,姓温名媪,生于周赧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五月初八,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农历八月十五。清嘉庆《藤县志》载:龙母是藤县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父温天瑞,娶广东德庆悦城梁氏为妻,梁氏生三女,龙母排行第二。

龙母为人心地善良、聪明灵慧、勤奋好学、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能医能护,被推为氏族首领,带领人民开辟山川、治理西江、行善救灾、利泽天下,深得广大人民爱戴,并受到历代皇帝敕封。宋神宗熙宁十年()封永济夫人,赐额“永济”改额“孝通”。关于龙母有许多神奇瑰丽的传说,如拯救治病、抗洪救灾、豢养五龙、斗法巧胜、大节辞秦、呼龙引舟、怀念乡梓等。为敬仰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母仪,弘扬龙母精神,遂称此亭为“孝通亭”。

登俊亭

李尧臣,唐贞观年间人,其父李馨,为镡津(今藤县)贡士,文林郎。《广西历史大事》记载:贞观七年()是年藤县李尧臣中进士,是广西的第一个进士。《明一统志·梧州府》载:李尧臣,镡津人,贞观进士,累官至交州刺史,赐其里门曰“登俊”。李尧臣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如子,颇有政绩,深得百姓口碑。李尧臣的原居住地,自唐太宗赐名“登俊”后,虽经沧桑变异,但称呼始终不变,其门弄坊街一直以“登俊”称之,现仍称“登俊路”,意示“才俊云蒸,惟贤是登”。宋淳熙年间,李尧臣入祀乡贤祠。为纪念这位八桂大地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遂称此亭为“登俊亭”。得隽亭冯京,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九年()。《藤县志》载:冯京是藤州镡津(今藤县)人。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在藤城读书,学文习武,天资聪颖,举目成诵,万言立就,才华出众,文武全才。科举考试中,冯京乡试、礼闱、廷对均考得第一,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史称“三元及第”,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十三位“三元及弟”的状元之一。冯京历任御史中丞、通判荆南军事府、枢密副使、翰林院和资政院殿学士,曾以朝官出任八州六府等职,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一生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文武兼任。为政事整肃吏治,安抚百姓,清正廉明;为将帅,镇守边关,督修城垒,厉兵秣马,抵御西夏侵扰,平息契丹界河之争、戎州羌民之乱,所至皆境泰民安。神宗旌其里门为“得隽”,意在表其才智过人、英俊贤良、德行深厚。冯京以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逝世时,哲宗罢朝亲临其第行祭奠礼。赠司徒,谥文简,追封其为上国柱始平郡开国公。宰相韩琦评价冯京是国家的“中流柱石”,是“出武入文,持正不阿,惟国惟民”之人,为纪念冯京的丰功伟绩,遂将此亭命名为“得隽亭”。通津亭藤州城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初时以土垒城墙,元至顺三年重砌,长丈,高1丈3尺。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不断加强城墙的修筑。明天顺四年,城墙遭毁,五年,巡抚叶盛委知县熊善及推官吕景融以砖石结构重修,长丈,高2丈,并在县城四隅建城门,东曰“通津”,西曰“永安”,南曰“还恩”,北曰“拱辰”。唐代,藤县县城已设置“三厢”(五礻夸、西隅、南隅)、十坊(仁寿、兴贤、赐福、登俊、通济、胜概、孝通、富寿、得隽、桂坊)、十三都(一都、二都、三都等)来划分区域,通津门是当时县城的交通要塞之一,其位置就在浮金渡(北流河口)西侧县城,通过此门,到浮金渡登船,便可通往“仁封”(包括一、二、三都等五都,即现胜西、潭东、礼秀、禤洲、古培等地)、“孝义”(包括七、八、九等都,即现塘步、孔良、埌南、同心等地)等处。为纪念古藤城之交通历史,遂将此亭命名为“通津亭”。镡江亭唐贞观年间,藤县由永平县改名镡津县,县治所在正处于郁江(西江)与绣江(北流河)交汇处,人们为标志镡津,遂称两江交汇一段水域为镡江。宋代苏轼曾两次到藤州,在其《浮金堂戏作》诗中曾盛赞藤州和镡江美景,有“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江月时时好,山云朝朝新。”之句。明代大学士解缙在其《藤州即事》中亦称赞:“绣江东来合郁江,古藤城郭镇南邦。”据《苏轼诗集》注引《名胜记》云:“镡江在县东南。唐武德时,有宣抚使到此,舣舟游慈圣寺……是时风浪忽起,舟中有宝剑,浮水而去。乃名此地曰剑江。”这是镡江又名剑江的由来。而浩瀚壮美的“剑江春涨”便是古藤州八景之一。宋代,出生于宁风乡(今太平镇)曾任杭州灵隐寺住持的著名高僧契嵩,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厘定禅宗28祖传法世系,著下《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为禅宗宗祖正名份;《教外别传》成为禅宗祖系传承的定论载入史册,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在北宋尊儒排佛运动中,他又著书论辩,提倡儒佛一致论,并向皇帝上万言书,挽佛教于不倒,深受宋仁宗赏识,紫方袍加身,赐其为“明教大师”,其著作亦下诏交付传法院大藏。念及出生之故里,契嵩专门为其文集取名《镡津文集》并留传于世。为纪念县城之历史及人文景观之丰厚,故命此亭为“镡江亭”。回龙亭离藤州城东八里,原中胜码头对出的河中曾有一座小洲名回龙洲,洲上原有一亭,曰回龙亭。相传当年龙母劵养五龙时曾与五龙常戏于此小洲。越数年,五龙渐长,形体剧变,鳞甲辉煌,龙母便让他们随水而去,自为成长。秦始皇得知龙母之功德与神奇,命人用船强接龙母前往咸阳宫中。龙母悲切,默念五龙。五龙感应,在船至桂林时作法,一夜间将船和龙母送回了藤州,并在江中小洲相聚。如此反复,历经四次。始皇大为神奇,并为龙母对家乡之热爱所折服,由此作罢。后人为纪念五龙去而复回,并四次接母回到小洲,遂把小洲命名为回龙洲,并在洲上建亭为回龙亭。由于长洲水利枢纽建成后,水位上涨,小洲已被淹没,小亭也早已不复存在。为纪念此洲及有关龙母的这段典故,遂将此亭命名为“回龙亭。”龙巷亭藤县县城水巷口对出的浔江,江水开阔,江景秀丽。每当秋冬时节,河水干涸之时,可见此段江底礁石垒壁嶙峋,苔痕漾绿,中虚若巷,昂首朝天,石齿纵横,鳞斑叠叠,俨然石龙蜿蜒伏卧,这就是著名的藤州八景之一的“龙巷露台”。明知州判林孔嘉有诗云:严风凛冽冬正深,水枯石出见崟嵚。明年春浪江湖阔,风雨时时听夜吟。清贡生陈乃凤亦诗云:天门龙上不重回,清露潇潇洒石台。鳞甲千年存卧巷,珍珠万颗点层苔。秋风怅望渔吹笛,明月登临客举杯。袛快春深江浩渺,探奇难拨水云开。藤城为龙母诞生之地,滔滔浔江水,便是龙母豢养龙子的地方。为纪念龙母及古藤八景,遂将此亭命名为“龙巷亭”。谷山亭谷山,在县城西北4公里处,是县城握浔江东末的屏幛,自古有“谷山列幛”之称,是藤城八景之一。因那里山峦层叠,密林青翠,天然一处好景,所以亦有“谷山翠叠”的美誉。“谷山剑水”也曾为藤城的代表。元代麦征有《谷山列幛》诗:翠黛环山似城郭,鸟啼春雨岩死落。天晴长日卷帘看,却放余烟入帘幕。明代李纯亦有诗云:玉树凌霄谷岭峰,叠排锦帐君崇墉。青葱远映甘棠色,仰止于今只有公。为纪念此古藤之美景,遂将此遥望谷山之亭命名为“谷山亭”。来源:今日藤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