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乡村振兴广西筑牢糖业第一车间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蒙源谋莫仁忠本报记者彭丽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眼下正值甘蔗砍收时节,行走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蔗农砍蔗、捆扎、装运的忙碌身影,一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广西是我国最大的食糖主产区,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17个榨季占全国的6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糖罐子”。近年来,广西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糖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糖料蔗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糖业发展的基本盘越扎越牢。目前,广西共有13个设区市73个县(市、区)种植糖料蔗。据初步测算,/年榨季,全区糖料蔗种植面积万亩,受旱情、台风天气影响,预计糖料蔗入榨量万吨,产糖量与上榨季基本持平。“双高”基地发展喜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连片种植的甘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犹如青纱帐般随风起伏,蔚为壮观。家住牛角村委黄安村的甘蔗种植大户曾德岸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虽然去年以来降雨量较少,但靠着机械化种植,甘蔗喜获丰收。按往年的收成衡量,每亩产量可达6至7吨,自家种植的20亩甘蔗纯收入就有18万元以上。同村张庆新家的甘蔗也迎来丰收,连日来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甘蔗砍运,等甘蔗砍好装车后就直接运往糖厂,糖厂以每吨元的价格统一收购。据张庆新介绍,这几年家里种植的28亩良种甘蔗都是机械化作业,耕种和管理成本大幅下降,收入非常可观。从年开始,广西积极推广应用高产高糖良种、健康种苗,大力开展“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糖业“第一车间”。来宾市乘势而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在桂中腹地上呈现出一幅幅“田成方、地成块、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画卷。在广西,像黄安村这样的“双高”基地还有许多,或是村民自发参与建设,或是糖企积极主动承担落实,既改善了甘蔗生产条件,又保持了全区总产稳定,更保障了制糖企业原料供应。截至目前,广西基本建成万亩“双高”基地,“双高”基地良种覆盖率%,督促32个核心基地县制定建后管护制度;/年榨季糖料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5.48%,其中机耕率98.86%、机种率62.95%。惠农政策保驾护航“手中握订单,种蔗心不慌”。近年来,广西从平衡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两杆秤”出发,加强对糖料蔗购销市场的协调和监管,推进糖料蔗购销市场化改革,订单农业基本实现全覆盖,糖料蔗购销秩序总体平稳有序。“订单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企合作关系,既保障蔗农销路和收益,也保障糖企原料来源。”广西糖业发展办市场服务与资金管理处副处长丘艾莉表示,目前已连续两个榨季收榨一个月内蔗款兑付率达到99%以上,比改革前提高20个百分点。记者还了解到,广西于年1月启动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是全国首个开展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的省份。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保险模式不断创新,蔗农和制糖企业踊跃参保,保险面积由最初的40万亩增加到年的万亩。据介绍,当前的实施方案主要采取“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模式,给予目标价格保障,而且保险周期由以往的一个榨季调整为三个榨季,与糖料蔗种植周期基本一致,提前锁定蔗农未来三年的种植收益,给蔗农吃上“定心丸”,提高蔗农种植积极性。以来宾市为例,/年榨季的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赔付方案以/年榨季糖料蔗订单合同价格元/吨对应的白糖含税成本价格5元/吨作为基准价。如保险期间白糖平均销售价格高于5元/吨,赔付蔗农;如保险期间白糖平均销售价格低于5元/吨,赔付制糖企业。据来宾市糖业发展局局长李晨介绍,年,来宾市有蔗面积.万亩,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面积60万亩,主要集中在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的“双高”基地。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我们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成立合作社,大力推进‘双高’蔗基地连片建设、连片经营。”站在来宾市兴宾区黄安“蔗野仙踪”产业核心示范区,黄安村小组组长、凤凰镇造福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云开自豪地说,“我们在‘双高’基地实现了整地、种植、管理、收割等生产环节‘一条龙’机械化作业,相比传统人工收割大幅度提速。”目前,该核心区主要种植桂糖42、桂糖46、桂柳05/等高产高糖品种,亩均产量7.5吨以上,/年榨季进厂糖料蔗5.24万吨,实现产值.13万元,每亩纯收入2元以上。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建华认为,当前,广西制糖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也面临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争地”矛盾。因此,大力推进建设“双高”基地可以“藏糖于地、藏糖于技”,有效破解当前遇到的瓶颈。目前,公司在蔗区主动落实个“双高”基地已经完成建设并投产。近两个榨季,“双高”基地甘蔗单产较非“双高”基地甘蔗亩产提高0.5吨/亩以上,蔗糖分提高0.2%至0.5%,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约元/亩。李建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科研、院校、技术公司等沟通与合作,大力应用蔗渣清洁燃烧技术、大型全自动离心分蜜、蒸发自控系统、连续煮糖系统和自动包装垛码系统等技术,提高产糖率、安全率、节能降耗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不断寻求甘蔗种植新模式和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推动糖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奋力开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业富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9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