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万,时隔多年后再次跌破万;年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继续下滑,全年只有万新生儿,距离跌破万新出生人口大关仅一步之遥。
人口问题关系到经济、民生以及相关产业和工作岗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政策,更是逐步放开了二胎、三胎生育限制。
大刀阔斧的改革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年新出生人口达到了.2万的阶段性高点,究其原因是当年1月1日全国正式进入“全面二孩”时代,无论父母是否为独生子女都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释放了大量生育需求,之后的年和年新出生人口维持在万以上。但好景不长,新生人口连年下滑,放开三胎也没能逆转形势,仅过了8年新生人口数便出现“腰斩”。
不少人担心新生人口数下降会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不是最紧迫的,因为离80、90后退休毕竟还有一段时间,并且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是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转下去的。最先受到影响的其实是相关行业,医院产科。
舆论主要把焦点放在幼儿园的关停上,直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的一篇“救救产科”微博在网上发酵才让人们意识到拥有“铁饭碗”的产科大夫正面临工作危机。
段涛在博文提到分娩量每年都在下降,产科的床位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产科医生不得不转行,最终可能导致产科学科的塌方。
理论上来说新出生人口数下降必然导致分娩服务需求减少,需求没了,还要那么多供给干嘛呢?当然,理论与实际往往存在差别,尤其是前些年分娩床位可是一床难求,当下的情形真像段涛教授描述的那样吗?
事实还真是如此,段教授并没有夸张。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医院病床使用率不断下降,年的59%下降至年的44.1%,要知道这还是没有将年和年新人口人持续跌破万的数据算上去的统计结果,按此趋势床位利用率可能已快跌破40%了。
此外,医院已经官宣关闭产科。
年,医院产科;年,包括医院、医院、医院、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中心卫生院、医院不再提供产科服务;今年一季度未过,已经有定医院、医院、江医院停止全部或部分产科服务。
医院的妇产科关闭意味着一群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面临转岗或失业,也表示同产科领域有关的学术研究好了一些实证案例,难怪段教授在社交媒体表达了担忧之情。
医院产科从人声鼎沸、一床难求到“包场”生育、频繁关停呢?除了新生人口数下降引发的需求萎缩外供给层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年全医院搞起了“军备竞赛”,为了满足海量的分娩需求扩张产科规模,甚至出现了医院增加床位的现象。
医院扩大分娩服务供给的同时民营资本也进入了这条赛道。年到医院从23家扩张至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近40%。以国内最医院集团和美医疗为例,年市场份额约为13%,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旗下有11家医院,更是在年登陆港交所上市融资。
公立和民营双箭齐发缓解了年至年的那波生育潮,但潮水褪去后留下了重复建设和资源冗余问题,倒闭破产似乎成了唯一解。
除了上文提到的医院关停产科外医院更是直接整体倒闭。
以和美医疗为例,年上市后迎来巅峰,随医院经营业绩光速滑落。年1月29日集团旗下百子湾和美公告因经营不善,长期拖欠房租一直无力支付,医院不再接待新患者。百子湾和美欠了数百位孕妇数万元会费、上百位员工薪资以及巨额供应商货款。此外,医院被资产重组及变卖,原本在山西、贵州、无锡、武汉、广州、医院基本都已卖掉或关停。
和美医疗不是个案,年开业不到两年的四医院破产,医院大楼拖欠房租,医院因产科病人数量下降难以运行下去,医院宣布因长期亏损无限期停业。
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民众生育理念的变化我国的新出生人口数量在中短期内很难有趋势性的改变,这意味着未来的分娩需求只会越来越少,下一步产科该怎么办?产科大夫如何转型?
有专家建议从改善客户体验,注重学科建设,打造品牌IP三个方向入手。做到这三点也许能够缓解产科关停潮。不过,在我看来规律是大方向上的事情、属于战略层面的东西,战术上的变化很难起到扭转局势作用。问题的根子在供给与需求失衡之上,新出生人口无法恢复到顶峰就只能淘汰一部分供给直到供需重新平衡。
这很残酷但无法逆转,类似的事情早已在地产、教培等行业上出现,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确实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