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网络文学百岁老人他们出村相扶将

——禄新镇复旦村百岁老人蔡玉文的故事

覃丽明文陈德仁图

第一次到复旦村时,一对须发皆白的老人正笑眯眯地坐在村口的石板上。随行的卫生院韦仁仲副院长一见乐了,停车问道:“蔡老,阿奶,你们这是乐啥子哩?”

老人哈哈一笑道:“我们没乐啥,我们正在看田水哩。老了,儿子怕我摔倒,不给我们下地。地就在村边,他们才特许我们来。”

村医在介绍健康知识

这对老人,就是我们采访的百岁老人蔡玉文和他的老伴韦玉花。

蔡老很健谈,他告诉我们,他生于庚申年正月十六。癸末年正月初四,是他最幸福的日子,因为那一天,他与邻村韦玉花姑娘结婚了。虽然,他们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他是掀开盖头才认识韦玉花的,但是掀开盖头的霎那间,他的眼睛亮了,因为新娘子比他想像的漂亮多了。那简直就像天上掉下的仙女。所以,他当时就发誓,要用一辈子来把她爱,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夫妇俩生活相依

现在,他们的婚龄已达七十七年。七十七年以来,他践行了自已的誓言,他什么都听老婆的,老婆也什么都听他的,他从没对老婆耍过横,老婆也从没凶过他。两人一直有商有量,有说有笑,既便现在,两人的年龄加起来已经有一百九十七岁了,还如胶似漆,他们天天一起吃饭,天天一起去摘菜,天天一起洗衣服,天天一起喂鸡,就算哈欠,也一起打,比年轻人还粘。

夫妇俩做家务

现在两个老人都耳聪目明,腿脚灵便,腰板硬朗,脚步稳健,正向人类婚姻的最高境界--橡树婚(婚龄八十年)挺进。

户口本显示:蔡玉文,生于年3月9日,年2月结婚,换算成农历,与老人说的完全吻合。对邻居的问询,也都证实了老人说的是真的。

但是,老人要践行他的誓约,却不容易。

互相学习

因为结婚没多久,他们就遇上第二次兵灾了。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俩正睡着,忽然,村外响起了凄厉的枪声,接着有人大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听到枪声和喊声后,和村里人一起,连夜逃到了勾脖子山上,当时大家都很害怕,趴在草丛里一动也不敢动,连大气也不敢出,很久很久才敢锩一下腿,孩子一哭,大人立马捂住他的嘴。

他们总共在山上躲了七天,下山后为躲避鬼子飞机轰炸,还天天戴着一顶用树枝青草编成的帽子。因为有人说,戴这样的帽子,鬼子在飞机上看,就以为是树,就不扔炸弹了。

切青菜喂鸡

顺便说一下,蔡老所说的第一次兵灾是逃东军——大概是旧桂系统治两广时有些法西斯吧,广东军阀掌权后采取了报复行动,兵锋直达广西腹地,当地人称之为东军。这次兵灾,《李宗仁回忆录》曾有所提及,但语焉不详,正史上恐怕都没有记载,老人却记忆犹新。可见战争对老百姓的伤害有多深,和平对老百姓有多珍贵了。

如果说这次兵灾只是一段小插曲的话,以后艰难的生活,对蔡老的誓约就是真正的考验了。因为躲鬼子后,老婆很快就为他生下三男两女五个孩。

生活

为了填满七张嘴吧,蔡老拼了。当时他们要到六公里外的虎山上砍柴,而他们家每周至少要烧一担柴,而砍柴的任务全落在他的肩上。他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因为贪多,他担子过重,回到半路时实在挑不动了,只好忍痛抽出六根松枝丢掉。但既使不贪多,远路无轻担,每次到家,骨头都快要散架了,每次放下担子,身体没了担子的重压,都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卫生院医师询问健康情况

除了砍柴以外,挑水也很辛苦,因为他们的饮用水要到米以外的沟里去挑,挑一担水至少要四十分钟.当时他们家每天要用四到五担水,等于每天要负重前行米。冬天就更难了,因为沟里的水已经干涸,所以,得到1.8公里外的河里去挑.一担水回来,半条命都丢了。所以,这时用水不光要厉行节约,还得一水多用。比如洗脚的水不能倒,得留下来洗红薯,洗完红薯也不能随便乱倒,得拿去喂鸭喂鸡喂猪。至于水的质量,那就更令人唏嘘了,因为水沟里经常有鸭子去游泳,牛们也不是很乖,不但会跑到水沟里撒野,还会往水沟里扔牛粪弹,现在想起来很恶心,但那时只能眼不见为净了。

现场采访百岁老人

因为砍柴和挑水都这样辛苦,所以蔡老是从来不喝开水,渴的时候到水缸舀半瓢水咕噜咕噜一喝就解决,茶啊什么的就更从来没奢望过了。

蔡玉文从十六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开始掌事田园。他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为了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还在石头山上开荒,在那薄瘠的土地上种植猫豆和木薯,不过产量很低,基本都是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付出和收获很不成比例。

幸福时光

“民以食为天”蔡老对这句话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新中国成立前,兵连祸结,民不聊生,饿蜉遍野,生存之苦自不必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土改”,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等改革,人们也热情高涨。但受限于禄新八山一水一分田,碗一块,瓢一块的条件限制,虽然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干,但每月每人口粮仍只有24斤。

作者在采访

政府对人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比市价便宜一倍的“统销粮”给他们。所以,他们得从每人每年分得的两斤油中,匀出一斤到街上卖,才能换钱买“统销粮”回来度过难关。肉啊鱼啊,只有逄年过节才能吃一点点。当然,这也不全怪大自然小气,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至贫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从生产队成立的年到落实责任田的年,他的生产队从91人增加到了人。张嘴巴都向黄土地要吃要穿要住,黄土地也为难啊。

做饭

蔡玉文住的也艰苦,直到生产队结束,他们家就两间低矮的瓦屋,床铺

是板凳床--在两张板凳上铺上几块木板就成一张床了。但既便这么简陋的床,他们家也仅只三张。棉被也仅有三床,冬天没床垫,就把稻草塞在席子下面当床垫,暖和是蛮暖和的,就是到春天一不及时拆除,就会生虱子,咬人痒痒的,好难受。

现在住的是楼房,并且不愁吃穿。蔡老的一生就这样,长寿是因空气好?脾气好?勤劳?时代好?还是那一句“如果谁只活到九十七,奈何桥上等三年”的誓约?聪明的你和我们一起去寻找密码好吗?

本文为武宣县作家协会专稿。文章属覃丽明、陈德仁原创,盗版必究。欢迎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6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