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县五事共治解群众难题创乡村治

人民网武宣1月17日电(黄子婧)筹集资金维修水利渠道,助力村民顺利开展春耕工作;为江龙村小学安装护栏,护航孩子学习生活安全;通过调解,解决群众间的土地纠纷……

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一件又一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该镇通过实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一体治理的“五事共治”机制,结出的乡村治理“硕果”。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通挽镇党委书记谭克昌深知这个道理,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谭克昌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基层进行调研。经过调研,他们发现农村基层解决群众问题的机制不够畅通,很多群众不清楚能够通过哪些渠道解决村屯建设等相关问题。

武宣县通挽镇“五事共治”宣传栏。广西农业农村厅供图

为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等五事反映渠道少、公开度不够等问题,年,通挽镇党委探索创新建立了“五事共治”机制,健全“五事共治”治理规则,构建起“五事共治”完整工作闭环,通过畅通收集渠道、明确治理机制、强化结果反馈、加强跟踪问效等措施,确保群众“五事”件件有记录、件件有措施、件件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今,得益于“五事共治”机制,通挽镇各村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镇江龙村党委书记、村民委主任韦芳华对此颇有感受。

“‘五事共治’机制让群众能更畅通地反映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群众的诉求,有力推进乡村治理工作。”韦芳华介绍。任职以来,她通过“五事共治”解决了村民反映的许多问题,但有一件事仍深刻地记在她的脑海中。

事件起因是一块土地。年,江龙村汶村自然屯的村民韦定耐和韦咪命,因两家需求,双方口头置换相应的土地,韦定耐许诺用自家0.39亩的田地置换韦咪命家0.39亩的鱼塘。但韦定耐有0.13亩的水田一直未兑现。年初,双方就此事再次发生强烈争执。

针对这一纠纷,通挽镇党委与江龙村委多次与双方进行调解,并召集双方当事人集中开会,理清事情原委,提出解决方案。在最后一次调解中,韦定耐老伴黄玉英承认当年没有兑换那块0.13亩地给韦咪命。最终,韦咪命也不计前嫌,两位老人握手言和,韦咪命还将这0.13亩地无偿捐出用于村里建设公共停车场。一个长达30多年的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老人无偿捐出土地让我非常感动。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村民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工作就是值得的。”韦芳华感慨。

年1月10日,江龙村坚持“五事共治”组织维修崩塌的水利渠道。江龙村委供图

“村委干部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很信任村委,有问题就会向他们寻求帮助。”江龙村横山屯村民,同时也是该屯第十巷道党建组织员的周保华说。作为巷道党建组织员,收集群众问题是她最主要的工作。在通挽镇,和周保华一样的巷道党建组织员有很多。

为保障“五事”件件有记录,通挽镇通过科学划分巷道党建网格,每个网格由村屯党组织选定有公益心和协调能力较强的村、屯干部和优秀无职党员担任巷道党建组织员,定期对网格内农户进行全覆盖摸排,收集群众“五事”。目前,通挽镇36个屯划分为个巷道党建网格,明确巷道党建组织员名,联系服务群众多户。

通挽镇以网格划分进一步深化管理,实现了群众“五事”详细记录、及时办理。年以来,通挽镇通过“五事共治”收集到各方面民情民意、问题建议共件,协调解决件,群众满意度达93%。

“我们将持续优化‘五事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做好回访工作,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五事共治’工作融入民心,融入群众。”谭克昌说。

(责编:黄子婧、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

xxcb.cn。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1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