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基础打牢,把短板补实,坚决打赢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场硬仗。”来宾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农毅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忻城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截至今年9月,全市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达10万元以上的个,20万元以上的31个,50万元以上的7个。
巧下发展“一盘棋”
来宾市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六场硬仗”之一,纳入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和绩效考评体系。并强化部门协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点联系指导1个县(市、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每个成员单位指导帮扶10-12个“空壳村”“薄弱村”。通过整合单位资源,发挥职能作用,实行精准指导,推动县(市、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措施得当,还需监管到位。来宾市定期召开会议并听取工作报告,实行精准指导、责任捆绑。同时,市委组织部把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列入市基层党建“三固定两随机”督导调研清单,实行每季度督导调研、反馈整改,扎实推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升效。
产业发展“领头雁”
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战的东风惠及大瑶山,六巷乡大岭村利用面对圣堂山、背靠五指山的壮丽秀美景色,立即着手修路、建基站,并引进龙头企业,推出的“瑶岭天下”民宿招牌一炮走红。村民纷纷出手,通过入股民宿、出租房屋等方式,大岭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超10万元。
长垌乡长垌村因村制宜,整合投入集体资金万元,建成灵芝和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今年已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逐步走出一条产业集群发展致富路。
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了,来宾市推动产业夯实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得到验证。目前,该市因地制宜,探索推进资产经营、产业配套、资源开发、为农服务、电商创业、联合经营等6种发展模式试点工作,目前筛选出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74个,确定23个村作为6种发展模式试点村,有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整合资源“强动能”
当前在来宾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优势资源吃干榨尽,多形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农家乐、民宿、生态体验游资源条件,打造精品化乡村旅游品牌;有自然风光、古村遗迹等特色资源的,开拓文旅融合实体经济……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必须破解集体经济‘空壳村’难题。”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第一书记李永楷表示。他瞄准村里各方资源,整合资源破解集体经济“造血关”。
他把后盾单位和财政扶贫资金转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股金,万元入股哈密瓜合作社、50万元入股生猪合作社、21万元入股成立武宣县第一书记农产品直营店;又将闲置五保村出租年收入2万元。年,集体经济控股参股合作社实现营收.9万元,村集体经济营收93.7万元。集体经济“破壳”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转变,变“输血”为“造血”。
忻城县则整合12个村的中央、自治区财政扶持资金万元,与广西中拓科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参与发展育肥牛产业链项目,预计每年获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成为来宾市项目联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
内外齐驱“注活力”
“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这句当地人自嘲的俚语,足可体现忻城县发展的困难所在。典型的大石山区,国定贫困县,这些被定义在忻城县身上的标签,来宾市通过集体经济发展,揭去制约发展的标签。
按照贫困村万元、非贫困村50万元标准,忻城县共为个村筹措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亿多元,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啃下来宾市最后一个贫困县这块“硬骨头”,忻城县加大集体经济发展的“输血”,夯实脱贫致富基石。目前,该县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21.52%降至0.57%。
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重中之重。来宾市统筹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万才返乡”活动,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名返乡人才创办企业或合作社,大力支持本地集体经济发展。
来宾市还积极盘活资产资源,进一步整合集体荒地、果园、养殖水面等资源,集中开发或者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以来全市终止或修改完善“双超”(超长时间、超低价格)合同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