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儒书院惊现广西传奇

“一境三书院,两河环金盆;三座将军府,五星耀桂中。”这句民谣形象地浓缩了广西武宣县东乡镇境内人文胜景的惊世传奇。“一境三书院”指惠儒、凤鼎、达富三座书院;“两河环金盆”指东乡河、松响河孕育旱涝不侵,令东乡吃白米成千古绝唱;“三座将军府”指陈氏、刁氏、刘氏孕育的20多个将才;“五星耀桂中”指桂中第一支部、武宣县委、桂中地工委、桂中总队司令部、桂中地区游击队(领导象州、武宣、来宾、桂平、平南、修仁、雒容等八个县)五个革命中心汇聚东乡。这里仅说说武兰村惠儒书院的惊世传奇——

奇一:书院香名谁是非?

在广西大瑶山南麓的武兰村耸立着一座古建筑。遍查史书没有它的记载,只知道大概是民国时期的乡村书院。遍访民间,没有谁知道它培养了多少学子,更不知道建造者主人的来龙去脉......

远远望去,古建筑在村上游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背靠广西大瑶山南麓。背后大树遮天,前方傲视群山环抱,田园风光如画。风格沿袭典型的岭南传统,整座建筑砖木卵石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占地面积5.42亩,计平方米。外面是二层门楼镶嵌着中大两旁小的三个栱门,四根方正的砖砌柱子外凸,方正之中有圆形,左右各内镶封闭式的两间对称式门房。只有居中的圆栱大门可开,隐蔽的枪眼和门旁的狗洞凸显建造者当年的防御外敌的匠心。

深山老林中的惠儒书院远眺(陈德仁摄)

武兰村鹅卵石古民居(陈德仁摄)

弹痕累累的下武兰炮楼(陈德仁摄)

上武兰梁氏老宅壁画群(陈德仁摄)

进了凸凹有致的立体大拱门,沿石板路前行米,一栋教室迎面扑来。横直成线、方方正正,庭院式布局成为突出的特色。门从中洞穿,两边是各二层8间的教学楼。左右肩扛对称的横房,办公场地和饭堂错落有致。两人高,鹅卵石砌的平整坚固的围墙环绕四方,包裹着宏大庭深书院,突兀的两条山槽像两条龙昂首摆尾分两边直飞而下。墙外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墙内花草茵茵,书声琅琅,童趣盎然,俨然一个隐藏在深山老林中闹静有序的花园式庭院。随着岁月的飞逝,部分砖瓦沧桑败落,只有主教室和厚重的大门院墙雄姿依然。即使是青苔掩映着日月的斑驳,但雄伟的门楼和后楼在风雨的凌厉冲刷下依然突兀耸立,教风沿袭,彰显出清末民初的灵巧风格和浓郁的崇教民风。

惠儒书院大门(陈德仁摄)

这座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古建筑老人说叫惠儒书院,也有学者在报刊上发文称武兰书院。据传,书院建于民国十一年(年),由武兰村梁氏六世祖、清贡生梁干材发动乡人创建。“惠儒”字面上的意思是,给读书人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场地和环境。如今看来,惠儒书院比武兰书院历史更贴切、文韵更深厚、依据更确凿。书院背靠武宣县古八景之一双髻山,右牵四星级风景名胜景区百崖大峡谷,左连滋润万顷良田的东乡河、松响河,前掬稻浪千层的梯田。名儒们在此既可赏景赋诗撰文唱酬,又可探研学术和评论时政,真真正正是一个广西著名的读书圣地——惠儒书院。

倡建者梁干材,字显堂(——)。清朝时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京师国子监,成为武宣屈指可数的贡生,民国初年毕业于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明朝中后期,曾祖父梁道明由广东韶州府携家眷举家迁来武宣武兰居住。受父辈良好的家教影响,梁显堂毕业后先后任职于龙胜县司法兼帮审员、国民党中央第七军军长刘绍伯的参谋、广东省政府财政厅。

民国十一年(年)11月,回到武宣县任县长。任上三年以推行新政、举办新学、带动讲学新风尚、平定匪乱而政绩著称。民国十二年(年)为迅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莫村人外迁,村场凋敝、村田荒芜的现状,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他亲自发布谕旨(相关内容见莫村遗存的“请谕地界與示禁碑”和“奉谕众议禁碑”)作出批示,制定出回村复业的章程。刻碑明文规定“所有田塘空地各守各业,不可招引外村人私买私卖。”积极支持、鼓励那些逃亡在外、流落他乡的业主回原籍恢复生产。

莫村遗留的年,县长梁显堂颁布的请谕地界与示禁碑(陈德仁摄)

今年76岁的村民梁志宣回忆,在这闭塞的乡野山村,他上任之初即不遗余力兴办教育。发动村民捐款捐物,无钱的出工出力,方圆十里就地取材。或挑或抬或扛鹅卵石,聘请出名工匠砌墙建造惠儒书院,距今已接近年历史。书院建好后,不仅拿出自藏的大量书籍,还动员士绅名宦踊跃捐书,藏书量开百里先河。

为维持书院的运转,用上武兰梁廷杰管理的18亩祠堂田的收入来维持师生的日常开支。在梁显堂竭力推动民间民风教化下,许多人走上学子之路。村人梁廷俊毕业于北平大学。梁庭镶毕业于中央大学航海系,任舰队长,舰艇在海上航行时被日本军舰击沉。梁怡修在南京军事教育学院毕业,工程师。梁显堂因竭力办学成效显著,年,得到桂系“三杰”之一的黄旭初赠一块樟木阳刻牌匾。右上角题“武宣县绅梁显堂”,中间是四个行楷大字:“行善延龄”,左下角题“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赠”。

年,广西省主席黄旭初赠给梁显堂的“行善延龄”牌匾。(陈德仁摄)

此匾额,足以证明梁显堂历史上竭尽心力办学,教化民风的史实真实有据。

采访上武兰二队76岁村民梁志宣(右二)

年秋,日军侵占武宣,武宣中学全体师生从县城躲避到院墙高大的武兰惠儒书院续事学业一年多。次年秋日寇投降后,老师和学生才得以迁回原址上课。

新中国成立至年间,惠儒书院改称永合联校。期间,下武兰群众认为上来读书离家路途远,拆走部份教室的建筑材料搬到下武兰另起新校。年,上武兰申请上级批准办学后永合联校改为上武兰小学。

武兰村全景(陈德仁摄)

恢复就近办学以后,队长梁致坚推荐古眉、古朴教师黎为章、梁致文、梁振松,堡村苏廷、黎德志到武兰小学任教,用原籍地靠生产队工分解决报酬问题,后又从下武兰调配老师上来解决师资的不足问题。80年代初期,跟洛桥小学合并,办几年的补习班升学率不错。不允许开办补习班后,年停办。年,小学搬到洛桥合办高中。年以后重新办高小,实行普及六年教育之后增加五、六两个年级班。年,因验收“两基”教育,武兰小学与洛桥小学合并,停办至今。

东乡读书救国会遗址、梁显堂祖祠(陈德仁摄)

历史的沧桑掩盖不住惠儒书院过往的辉煌,抚今追昔,唯有感谢不惜余力的创业者为我们留下这些博大精深的历史遗址!

奇二:清朝名将籍何方?

惠儒书院除了孕育众多文才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将领与它声名鹊起。

文史知识渊博的武兰小学梁亮宏教师回忆:“我读初中时,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教科书有这么一段话:‘萧朝贵是太平天国西王,广西武宣县东乡公社河马大队上武兰村人,母亲安葬在下古棚南米处’。村人都知道,萧朝贵祖屋就在惠儒书院后面。头戴红巾的太平军——红头人到东乡后,萧朝贵带领村民烧掉房子跟帮入伙。有一首歌谣传颂着萧朝贵在双髻山发动群众的动人情景:‘百姓听得眼泪流,愿烧房屋双髻奔。’洪秀全在东乡莫村登极称天王时,封他为西王、前军主将。地位之高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之下。”

采访武兰小学教师梁亮宏(右一)

史书记载,萧朝贵因文采谋略超人,作战英勇善战,农民革命史评价较高。他的长子萧有和封为幼西王八千岁、次子萧有福封为幼南王七千岁。一个贫困家庭出“三王”,在中国政坛史确实为数不多,给他的祖居地武兰村惠儒书院增添了秘而不宣,沉甸甸的传奇史。

村民在惠儒书院后面萧朝贵祖籍旧址查看(陈德仁摄)

“我娃仔卵时常听老人讲,萧朝贵打小在我们村长大。靠去百崖槽砍柴烧炭卖生活,卖完炭回来,他经常到村里教大家练习武功。现在村后山脚还有当年他烧炭用过的崩了半边的两个旧炭窑。村里有一块他经常用的练功石,重公斤。老房子还有一般人搬不动,他经常磨大砍刀的磨刀石。村后武瑶社公亭一块乾隆石碑上还刻有萧家朝高捐款乾隆通宝枚的记录。”说起其人,武兰村民梁致轩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重公斤,萧朝贵用过的练功石(陈德仁摄)

萧朝贵是清朝太平天国核心领导人,也是初期名将和军事家,“丰功盖世,永远威风”。史书记载,他的故居遗址在合群村民委高达村北沙田山,可是在武兰村也发现有他的祖居地。细究起来谁是谁非令人一头雾水。那么,萧朝贵到底是高达村人还是武兰村人?尽管史书各陈其词,却难以剥离他跟惠儒书院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太多太多的迷云难以割断人们对民族英雄浩瀚不朽的情结……

众人在武瑶社公亭查看乾隆石碑上刻有萧朝高捐款的记录(陈德仁摄)

奇三:一代名臣缘在哪?

令世人称奇的是,惠儒书院南边仅一墙之隔赫然耸立着一座三开间的砖瓦建筑陈宏谋庙,里面供奉着他夫妇俩的塑像。

与惠儒书院一墙之隔的三开间陈宏谋庙(陈德仁摄)

陈宏谋是清代广西籍官员中官位最高、任职时间最长、任官历经省份最多、政绩卓著、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和名臣。祖籍在桂林的陈宏谋与惠儒书院建院时间相隔年,他们之间有什么前因后果的渊源?民间为什么热衷于独建庙宇纪念这对夫妻呢?

武兰村委副书记刁树志娓娓道来:“听老辈相传,陈宏谋任两广总督时,不怕丢官揭发违法失职的广西巡抚贪腐维护民生,为百姓减免沉重的税赋,去世后人们就雕刻塑像把他当神仙一样供奉在庙里。因九月是他的诞辰,每年九月初九这一天武兰村人就把陈宏谋节和重阳节合并一起过。一方面敬重创业打江山的老人,另一方面纪念为官一方革弊政、兴实业、修水利、办教育的清官陈宏谋。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说,那时还见惠儒书院和庙里摆有陈宏谋写的《五种遗规》修身读本,文革时被当做‘封资修’烧掉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每到节日,全村人大老早就杀猪杀鸡到陈宏谋庙祭拜,然后回家跟客人一起孝敬老人吃节。”

采访武兰1队刁其科(左3),村委副书记刁树志(右1)陈德仁摄

本想深究陈宏谋与惠儒书院的时空交集与埋藏在浩瀚烟云里的关系。然而,遍访村老,竟因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片纸无留,加上时代久远,原来懂情况的人相继离世,青年人无法说出明朗确切的线索。扼腕叹息之余,只惜叹光阴荏苒:假如再不争分夺秒抢救和传承博大精深的历史民族文化,我们就要愧对祖先了!(陈德仁文\图)

作者简介陈德仁,广西武宣县人。《桂中日报》首席特约记者,主攻散文与报告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来宾市作家协会理事、党史专家库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武宣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民间)文学、调研报告多篇。总纂出版《武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武宣县历史》(一、二、三卷)《韦天强红色世家革命史》,主编《武宣县百岁老人选》《不朽丰碑——二塘镇文化历史实录》等书籍11部。

本文为武宣县作家协会专稿。文章属陈德仁原创,盗版必究。欢迎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

(来源:笔拥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7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