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东乡小小竹编九代传承澎湃在线

                            

竹编是用篾片或篾丝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竹编生活用品实用价值大,历史悠久。武宣的竹编技艺因东乡镇的竹箩筐、竹篮子而盛名,其中龙甫村竹编自祖上张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竹编虽小传承百年

武宣县东乡镇地处北回归线上,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在这种特殊的气候下,竹子极易生长,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竹子的种类非常丰富,有黄竹、大头竹、撑篙竹、青竹、毛竹等,为武宣的竹器编织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东乡镇郁郁葱葱的竹林。

村民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采用有图案纹样的编织技法,编成小箩箩、小箩篮、竹果篮等与众不同的竹编生活用品,颇受群众好评。

竹编生活用品。(廖年辉摄)

东乡镇竹编技艺已有百年历史,一般传男不传女。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自家的生活用品,如竹手提、菜篮、茶篓、背篓、竹箕、箩筐、饭盒、菜盒、鱼笼、鱼篓、烤火笼、竹帽,等等。男童年龄过10岁就跟着父亲或爷爷学习竹编技艺,代代相传。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当地的竹编技艺进入鼎盛时期,竹编生活用品有了更多市场需求,家家编织,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加班编织补贴家用。

三道工序巧手编织

手工竹编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一般有三道工序:选料、破篾、编织。

选料:选竹子很有讲究,竹龄一年、两年不能用,至少要三至四年的竹子,并且是长得茂盛的竹子。如果是嫩竹,水分多容易生虫发霉,太老的竹子则容易断裂。还要根据尺寸裁好。

破篾:破篾要洗干净竹子,纹平节疤。破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这样破出的篾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还很光滑。

编织:先用筋子(较宽的竹条)盘底子,再用篾子(细竹条)编。编到两寸处分头颈、五寸处分二颈、一尺处分三颈,然后锁边。边子锁住就开始楦棍,把萝萝口楦圆、楦正,使萝萝形状美观。再进行缠边,把嫩竹一分为二剥开,把口沿缠上一圈,实质是对锁的边进行细化加固处理,使萝萝口拿在手里不扎人,又牢固耐用。锁边、楦棍、缠边都是收口的工序,也是体现萝萝编织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

东乡镇村民张锦仁在编织箩筐。

入选非遗未来可期

竹箩筐、竹篮子是东乡镇竹编技艺的典型代表,在传统编织的基础上,从原料到编织都作了改进,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周边群众赞赏。为了解当地群众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考。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塑料制作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代替了许多竹编生活用品。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掌握编织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今,村里50岁以下的男人极少会编织竹器,当地竹编技艺濒临失传。

今年7月,武宣竹编技艺等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竹编技艺有望获得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7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