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岩画

原创牛汝辰

岩画就是刻画在山洞的壁上和山崖上的图画。又叫崖画。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区)的50个县(旗)发现有岩画,它们分布的范围包括东起黄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抵牡丹江江畔,南至广西左江沿岸。

左江流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宜人。一幅幅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的画像就分布在周围的悬崖壁上,俗称“崖壁画”。目前已发现分散在79个地点处,延绵多公里,其中以宁明县花山崖壁画最为壮观。

其实宁明县的花山,实为“画山”,而且在左江流域凡有叫“花山”一名的地方,都发现有崖壁画,如龙津县棉江乡的花山,崇左市古坡乡的花山都已发现了许多崖壁画。

在左江流域最先发现有崖壁画的山是宁明县的芭来。“芭来”为古越语地名,从古越人后裔壮族人的语言来看,“芭”指石山,“来”指人脸和器物表面上的斑点,这可作花纹解。“芭来”即“有花纹的山”,因而芭来逐被称为“花山”。从历史上看“花山”是新出现的地名,“花山”一名出自清光绪年间的《宁明州志》。

在云南省沧源县也发现有崖画10处,其中有4处的地名与崖画有关。如在今勐乃乡所在地东北,山崖大体上是南北走向,崖面向西,附近有一小村落,现称“崖画寨”。此地原名“帕典姆”,系瓦语,意为画崖。在曼坟大寨通往勐省大路旁,有一个地名叫“壤典姆”,系瓦语,意为画崖。在永德海村之东北处,有一地名叫“壤达来”,系瓦语,意为“画洞之山崖”。以上地点都发现有崖画。

在福建省华安县新圩乡有山名“华山”,为明末乡贤陈天定、方进、吴公布隐居之地。《龙溪县志》说:陈天定“甲申后遁迹花山,僧衣褒帽,放言自废,以贫困终。”可知今日的华山本是明代的花山。因为县名“华安”,县城名“华封”,花山受此影响,改“花山”为“华山”,从此失了原来的意义。

按叫“花山”的有下列几处:(1)在江苏吴县西,又名天池山;(2)在江苏容县北约30公里,亦名“花山”;(3)在江苏丰县东南15公里的一名“小华山”;(4)在江西余江县西北3.5公里,又名云盖山;(5)在湖南郴县北30公里,一名华石山,或讹化为话石山(可能是画石山)。

地名“花山”的有下列几处:(1)在江苏高淳县东南20公里;(2)在江苏江阴市;(3)在浙江海宁市东25公里;(4)在广东花都区北;(5)在安徽含山县北7.5公里,褒禅山也称华山;(6)广西宁明县的花山。

此外广西新宁县有“画山”,宾阳县有“仙影山”,武宣县有“仙岩”,思恩县红水河右岸有“人影山”、“画山”。“人影山”和“仙岩”等名称,皆因岩壁上有绘画而得名。我认为其他各县凡有“花山”、“华山”名称的,可能古时山上都有岩画或古文字存在,不过后来陵谷变迁,归于湮灭,或高山峻岭,荒榛蔓草,不易发现罢了。

上述有“花山”、“华山”等地名的省县,都是古代百越人民活跃的地区。华安有花山这一地名,足证华安原始居民属于百越的支系。据传离花山不远的黄枣,就有古文字刻在石上。可惜到现在还没有解读出来。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