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宣县法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意识,积极主动化解民族地区矛盾纠纷,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发展。
一、培养少数民族司法队伍,做群众的“守护者”。着眼武宣县是壮民族聚居地的实际,注重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一是通过梯队培养、选调培训、传帮带参与少数民族案件调处审判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壮汉双语司法队伍。目前员额法官28人,少数民族员额法官24人,通过壮汉双语法官资格考试的11人,占员额法官总数的39.28%;在职在编干警83人,少数民族干警64人,占干警总数的77%,干警32人,中层以上的少数民族的29人,占总数的90.6%;少数民族陪审员51人,占61.44%,培养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司法人才队伍,为化解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奠定人才基础。近三年来,武宣县法院组织懂壮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调解审理,把专业的法律条文变成既通俗易懂又亲切的少数民族语言,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纠纷件,成功调解案件件,撤诉件,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民族关系和顺。
二、搭建多元化解纷平台,做群众的“和事佬”。一是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建成集“诉讼引导、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调解、电子送达”等多项便民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近三年来,诉讼服务中心13名壮族干警共为来访群众提供双语诉讼咨询余人次。二是整合诉调资源,推动诉讼服务中心、速裁庭、律师接待室等合署办公,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点,设立少数民族法官接待窗口,提高司法服务办事效能。三是将壮汉双语服务延伸至4个派出人民法庭,庭长由壮族法官担任,在联动调解、巡回审判中发挥双语法官、家事法官的优势妥善化解少数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派出人民法庭4名壮族庭长共审结各类案件件,调解件,撤诉件,调撤率为49.47%。四是成立“养哥调解工作室”,聘请谢玉养、廖钰2名退休老法官为特邀调解员,将进入法院的诉讼案件纳入调解前置程序,组织有调解意愿的当事人进行调解,推出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等。截至目前,调解室共调解婚姻纠纷、商品房买合同纠纷等案件件,调解成功件,调解成功率63.88%。
三是建立结对联动机制,做群众的“知心人”。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在每个行政村、社区安排一名联系法官,实行法官包片负责制,负责联系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的组织调解工作。如桐岭法庭法官积极参与党委主导的诉源治理工作,强化诉前联动调解,辖区诉讼案件呈下降之势,近三年平均受理案件数由原来的多件下降到件。打造“便民服务网+”平台,聘请全县个行政村(社区)干部作为便民服务联络员,协助法官开展调解、执行、找人等工作,加强矛盾化解合力,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办案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近三年来,便民服务联络员共协助法官开展调解、执行、送达、找人等工作余人次,提供当事人信息余条,成功调处基层矛盾纠纷次。
供稿:武宣县委统战部武宣县人民法院
原标题:《武宣县法院三举措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