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又一打卡新景点,陈家岭宋代窑址公园建成,并正式开放。
遗址简介
武宣陈家岭窑址位于黔江北岸,沿江岸均有分布,东至武宣农场附近,西至武宣县气象局,分布有数量众多的马蹄窑及少量的龙窑。遗址于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年为配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部分发掘,在此区域发掘龙窑一条、马蹄窑七座。龙窑仅存尾端,窑中出土大量瓷器和烧窑工具;马蹄窑埋于地下,其窑室结构可辨,有部分砖、瓦、瓷器残件。目前陈家岭窑址是武宣历史上首座青瓷窑,这既填补了武宣陶瓷史上的空白,丰富了广西陶瓷史,同时又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环,对研究宋代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生产瓷器的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发掘出来的龙窑遗址
清理窑室
窑尾底部的垫钵
历史沿革
陈家岭窑址烧造年代早至宋代中期,并可能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年考古发掘已基本完成之后,现遗址已填埋回3米深的地下。
文化遗存
在龙窑遗址出土有大量瓷器和装烧工具,年代以南宋时期为主:包括青釉菊瓣纹碗、双鱼纹碗底、“太平”款青瓷碗、酱釉斗笠盏等精致瓷器;碗、盏、盘、瓶、执壶、擂钵、盘等生活器具;匣体、垫饼、垫圈等烧装工具。陈家岭龙窑的两侧及其上还覆盖有大量的瓷片堆积,是瓷器烧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残次品。此外,在考古现场还发现有一些石器文物,包括石斧、石锤等。
碗
双鱼纹盆
遗址价值
陈家岭窑址分布范围广阔、窑址密集,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又以龙窑的发现和宋瓷出土的意义最为重大。在考古现场还发现有一些石器文物,包括石斧、石锤等,足可证明在遥远的石器时代,黔江沿岸已经有人类在此生产生活的迹象。
发掘区全景
石器
在窑址中出土了青釉菊瓣纹碗、双鱼纹碗底、“太平”款青瓷碗、酱釉斗笠盏等瓷器,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年代以南宋时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盏
宋元时期,龙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长度不断增长,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是青瓷的摇篮。陈家岭龙窑是目前桂中地区除忻城红渡窑址外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唯一青瓷窑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广西青瓷业烧造的技术水平。
陈家岭古窑见证了宋代至明清武宣的陶瓷文化,据考古发掘情况可知陈家岭窑址除了生产居室的豪华家饰外,还大量生产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由此反映了武宣的窑文化达到既有观赏、收藏和艺术价值的高端精品,又有民间工艺瓷器的技术。加上黔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经由岭南通向海洋的一条重要水路通道,中留——中溜——仙城——武宣县,一直处在扼守黔江水道关键的位置。武宣成了黔江一带的政治中心,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的瓷器生产与集散地;更是广西砖瓦窑业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瓶
盘
遗址公园建成的意义
复制展示陈家岭古窑遗址,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普场所,教育市民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现场展示,使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
滨江文化景观配合遗址展示,提升环境品质,为武宣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休闲空间。促使武宣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谐、有序,对改善武宣城镇面貌和社会环境,提升文化品质和文化形象发挥作用。
图文:梁以松通讯员:黄新迎
原标题:《武宣又一打卡新景点建成,并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