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书香武宣
文化仙城
宣
1
武宣粤东会馆
清至民国,县建有会馆、公馆。会馆是外地商人投资建设,目的是为了方便经商来往而合资建办。公馆是县内各乡、村群众为方便乡村来往人员停留、学生住宿等而办。全县有会馆1个,公馆17个。
粤东会馆原遗留部分建筑。图源:文兴视觉
从明至清,当地一直流传着“无东不成市”的民谣,意为没有广东商人就没有市场。由于黔江水量大,四季通航,货船上至柳州下通梧州、广州以至南亚港澳。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便利的水上交通,商客可用昂贵的洋货对换当地廉价的烟叶、红瓜子等土特产品和珍贵药材,利润丰厚,吸引了外来商客。在清代,就有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商人陆续进驻武宣开铺经营。尤以擅长经商的广东汕头、潮州、梅县、揭阳及汕尾一带(统称粤东)商人为盛。为了方便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宿,有实力的商人便集资兴建会馆,以使开展商务活动。
粤东会馆位于西街17号,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年),这是一座砖木结构二进四合厢院的古建筑,前为屋宇式大门,两边各有一根精致的方条石柱,门前有五级青线石坎,门第石牌上刻楷书“粤东会馆”,每字约1尺见方,字迹清秀酣畅。
馆内设有前后两厅,左侧为走廊,直通后院。前厅两边摆有坐椅,左边置一尊一米多高的灰塑泥马,前有一尊马夫。前厅二楼上分为四间,因当时武宣只有少量简陋的平铺旅店,而粤商比较讲究身份,凡来到武宣,就会到粤东会馆投宿、聚会、洽谈生意等。二楼单间是旅客住宿的地方。
前厅中间为过道,走过前厅便是天井。铺着平平的青石板。绕过天井进入会馆正殿,殿内有五根高大的石础木柱,顶分四向八码,支撑殿顶宽大的屋面瓦檐。正殿后壁神龛里供奉着类真人大小的红脸美髻关公的木座神像,脚穿将军虎头鞋、左脚踏龟背,右脚踏蛇腰,左有握剑关平、右有持刀周仑,威严肃穆,气派雄头。广东人特别祟拜关公,认为关公忠、义、勇、信,这正是人们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会馆以此专供粤东生意人祭拜,寄托明天的祝福与期待。
通过天井左侧走廊进入后院,后院是一排低矮的屋间,边角养鸡并堆满柴火,其中有一间内设床铺茶几的,门口上书“禁烟室”。虽说是禁烟,偶尔也会有人看到室内有三两个广东佬,大虾般倦卧床上,在啪嗒啪嗒地吞云吐雾呢!
会馆里有一个年纪五十开外的谭姓打杂老头,人称“老豆腐”,负责看管会馆、接待商客及倒茶扫地等日常勤杂。
遗留在西街的粤东会馆遗迹。图源:蓝炳培
精明的粤商极力将会馆活动融入当地生活。上世纪四十年代,会长就选派时任武宣商会会长黎品三担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关公诞辰,会馆就会举行聚餐,请街上一名叫徐阿生的厨子烹饪,或因馆址位于黎家地盘的缘故,他们会宴请街上胡、黎两家平民长者一起进餐。多者十几二十桌,菜谱丰富,吃不完的可用藕叶打包走。
每到聚餐当日,就是“老豆腐”最忙的时候。他去通知受请家主时,由于不识字,他会一手拿着名单,一手拿着一炷燃香,按顺序每通知到一个人时,就用香火在名字上方烧出一个洞作为记号。
中午时分,当馆内传出三声锣响时,即是开饭时刻。碰到娃仔走过门前,他们会分给个把馒头,左邻右舍居民想喝酒的,也可以进去喝,故而当时就有“会馆打锣通通有”之说。
俗话说“无边无际太平洋,日久他乡是故乡。”由于建馆年代久远,祖祖辈辈的粤商相继有人常驻武宣,并融入当地人生活,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广东人有爱听粤曲的习俗,随着频繁出入会馆的粤商一夕之间融入普通百姓的茶余饭后,并在古城扎了根。如今每到夏夜,老街深处仍隐约可闻武宣人以高胡、扬琴演奏的《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等广东音乐,曲调欢快热烈。
解放前夕,有吕业彩等组织老师及学生在内排练粤剧《挂牌招亲》、《断臂雪文龙》等,并在县城演出。
年11月25日,粤东会馆正式挂牌。图源:蓝炳培
年时,有商会剧团在内排练由汤志平编的《牛郎织女》,韦秀华唱花旦,曹老五唱牛郎(三人均已故)。
年,会馆成为街上青年入党入团活动和选举农会代表会议之地。宣传国家有关土改政策法规也在大门前进行。
年9月,武宣、象县合并为石龙县;年,恢复武宣县建置后、闲置的粤东会馆被设为武宣镇法庭,一直沿用至年,马步乡并入武宣镇后,武宣人民法庭管辖武宣镇的民事诉讼案件,武宣镇法庭撤销。年,旧址拍卖,部分被居民买了下来,并将老房子拆除新建开设诊所,其余部分现为民居和茶社。
来源:摘自《武宣古韵》,有节删;作者:蓝炳培
原标题:《“文化仙城·书香武宣”之历史古城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