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果蔬飘香。在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每天都能看到满载木材或特色农产品的货车驶出;沿江边,一座座修葺一新的农房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红石路的建成。如今,一条20多公里长的高标准水泥路,由五福延伸至上江、下江等3个村委,实现全线通车后铺就了该村乡村振兴的幸福“坦途”。
“我们村主要以竹子、木材为主要产业,以前运出去要花4个小时,现在1个小时就能完成!”下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桂轰回忆说,在没通路以前,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全村与外界的连通只能依靠坐船,走水路,而且出门要趁着天没亮就打火把出门,晚上天黑都还没能回到家,遇到下雨天,出门都是一身泥。现如今,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过上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好日子。
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支柱,更是农民增收的“靠山”。目前,武宣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公里,其中县道94.公里、乡道.公里、村道.公里。管养农村公路里程.公里,管养率达%。全县是来宾市首个实现“乡乡通二级路”的县份,年荣获“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称号,年被交通部、财政部联合列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国试点县之一。
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延伸到广袤的沃野,通达到全武宣老百姓的家门,变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山玉带”。近年来,武宣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举全县之力推行“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好农村路”逐步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武宣带来了人气、财气,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更加炫丽的篇章!
近日,小编驱车来到武宣镇官禄村,沿路一块块田野,青山相伴,乡村道路就像一根丝线串起一个个美丽的村庄,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道路沿线生机盎然,连绵不绝的公路网编织出了村民们便捷出行的喜悦,也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活力。
“这里交通便利,风景好。特别是新公路修好以后,道路比较宽敞,再也不担心会车问题。”一名来自柳州的游客张先生对武宣的美景赞不绝口。他说,几年前自己曾来过八仙天池景区,原本道路狭小、坑洼,人流量大的时候容易造成交通堵车,会车时更是考验技术。他表示,看完八仙天池以后,还打算再去码头村和东乡镇的百崖大峡谷、下莲塘庄园、二塘镇石耉村转转。
一条路致富一方百姓。官禄村、码头村、下莲塘村、石耉村便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受益村之一。这些昔日坑洼的泥路,如今已变成平整、与周边村庄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不仅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常年举办的乡村旅游活动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为村民致富铺就坦途。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武宣县不断推动“四好农村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公路与周边景观、村落的自然融合,营造“路在景中延,车在景中行”的优质公路通行体验。自从武宣县被评为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后,更是产生了良好的叠加效应。一条条高标准建设、全方位打造的绿色道路,穿梭于武宣的绿水青山间,镶嵌在秀色翠美之中,将一个个美丽乡村串联成链,成为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一路皆景、满目皆美的百里生态长廊,带动了武宣全域旅游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是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武宣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作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切实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题,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年底,武宣就已经实现了10个乡镇全部实现通二级路,通畅率%;全县个建制村均实现通硬化路,通畅率%;全县个20户以上自然村均已实现通硬化路,通达率%。
图文:王丽莉张桂芬李格格
原标题:《多公里!武宣“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幸福“坦途”》